建筑行业的大小企业单位都清楚,资质是每个公司的最起码的标识和特征,有了资质也会有官方认证,才可以拥有参与招标的资格,与其说资质是企业实力的认证书,不如说资质是建筑市场的“入场券”。然而,一直以来企业资质等级却成了业务能力的代名词和投标资格认定的唯一评
0351-8330833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19-12-27 00:40:44 热度:212
接下来怎么改?方向如何?
1、重点考核企业信誉和业绩
2017年1月,国务院在《“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中提到,要“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在《2017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简化资质考核条件,重点考核企业信誉和业绩。
2、山东、江苏、河南三省已发文,允许“信用好”的企业超资质承接工程
山东:放宽承揽业务范围,允许承接上一资质等级的工程。专业技术能力强、能提供足额担保、信用良好的房建、市政企业,允许其承接资质类别内上一等级资质范围的工程。
江苏:扩大承接业务范围,对信誉良好、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能力、能够提供足额担保的企业,允许其在资质类别内承接高一等级资质相应的业务;
河南:信用等级为AAA(最高)级且能够提供足额担保的企业,可在现有资质类别内承接高一等级资质相应的工程。
3、试点“资质告知承诺审批”
2018年1月起,将在北京、上海、浙江3省(市)开展建筑业企业资质告知承诺审批试点。
虽然看不到“信用”两个字,“承诺”背后其实就是企业的信用和自律。
4、取消园林绿化资质后,“信用”成为施工企业参与招投标的重要参考依据
2017年12月25日,住建部官网发布《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管理规定》:
无独有偶,在取消工程咨询资质后,国家发改委发文明确,建立行业自律性质的工程咨询单位资信评价制度,资信评价结果作为工程咨询服务需求方择优选择工程咨询单位的参考。
可以看到,政府一方面在弱化资质的作用,逐渐放开市场准入门槛,将事前监管转移到事中事后;另一方面,不断强化信用监管,完善跨部门的政务信息共享,为真正意义上的联合惩戒做准备。
可以预见,没有良好信用企业,以后可能根本承接不到工程项目!
5、业绩和实力
目前来看,针对企业工程业绩,主要有两大变化:
1.提高“业绩”考核指标
提出,“对申请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未进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的企业业绩,不作为有效业绩认定。”
对于企业来讲,无疑大大增加了申请资质升级的难度。
2.严查“业绩”造假
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的几项“人员”指标后,除了对企业资产和技术负责人的要求,就仅剩“业绩”了。资质申请不通过,相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业绩不达标。